从“老厦北”到“新厦北”
——中铁建设与厦门北站的不解之缘
作者:张昌辉  时间:2023-10-30  点击量:   
【字体: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拉开了中国高铁时代的序幕。此时,中铁建设厦门北站工程建设者正扬帆起航,踌躇满志。2010年4月26日,伴随着福厦铁路开通,厦门北站投入使用,中铁建设旗开得胜,在高铁站房建设领域燃起星星之火。

时任既有厦门北站项目经理的张德训,至今仍清楚记得初到项目的情形:“一下傻眼了,施工场地极大,地质条件、工程结构相当复杂,难度之大、工期之紧可以说在整个集团前所未见。”但这是中铁建设在站房领域站稳脚跟的关键一役,成,则市场相迎;败,则寂寂无闻。这一“站”,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即便没有站房建设经验,也要迎头赶上。从集团总部到项目部,全员狠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接连攻克南方复杂地质超长桩基施工、超大跨度钢结构施工以及地铁、钢架桥、站房复杂交叉施工等多项难题。为保通车节点,团队成员舍小家为大家,春节假期家属反向探亲,分秒必争抢抓进度,最终顺利实现完工通车。这一“站”,打出了“人民铁军”的英雄本色,打响了中铁建设的口碑品牌,打开了铁路站房的广阔市场。

2008年,既有厦门北站施工现场(中铁建设 供图)

时间来到2021年,中铁建设在鹭岛大地与厦门北站再续前缘。尽管新北站的建设难度较老北站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重走福厦路的中铁建设人却显得从容自若。因为历经十余载风雨淬炼,当年的“站房新手”已成长为“中国高铁站房建设主力军”和“中国高铁站房改造建设王牌军”,用新北站续写新辉煌是志在必得。

新建厦门北站,与既有厦门北站对称分布,共同形成中国最大双子型改扩建站房,站台总规模13台27线。进场伊始,项目团队便紧密围绕“精品工程、智能福厦”的建设目标,积极使用三维总控模拟、可视化交底,进行复杂工况推演,把施工难题解决在方案阶段,同时引入建筑智能机器人、数智化钢筋加工场等一批智能工装,推进现场施工质量、效益双提升。建设过程中,首创组合式地铁保护工法,顺利解决距既有运行地铁隧道上部3米施工难题,经专家认证为国际领先;钢结构施工阶段克服大跨度、高落差等难题,创下福厦高铁全线屋盖高差之最、整体提升高度之最、支撑柱承重之最三项纪录;全面应用中铁建设高效建造体系,主体结构提前15天封顶,钢结构提前23天合龙,金属屋面提前16天封闭,外立面提前18天亮相;累计完成50项智慧建造成果。

新建厦门北站重达3210吨的波浪形钢桁架(中铁建设南方公司 供图)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与15年前初出茅庐时的“赤手空拳”相比,如今的中铁建设在站房领域可谓是“兵强马壮”。南征北战十五度春秋,建设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把220余座“璀璨明珠”镶嵌在70余条客运专线上,在铁路站房领域6项工程获鲁班奖,12项工程获国优奖,7项工程获詹天佑奖,17项工程获中国钢结构金奖,10项工程获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2项工程获中国安装优质工程奖。

15年间,中铁建设接连承建了全球首个实现运营、施工一体化的既有线站房——宁波站;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全国在建最大站城景融合高铁枢纽之一——重庆东站;我国在建纬度最高、首个在高寒地区多年冻土层施工的高铁站房——伊春西站。15年间,中铁建设用昆明南站等13座站房助力中老铁路成为中老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用山南站等5座站房助推拉林铁路织上雪域高原;用三亚站等13座站房助势世界首条环岛高铁把海南拉进“三小时经济圈”。15年间,中铁建设在哈尔滨西站成功攻克严寒条件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难关,填补了中国高寒地区高铁站房施工的空白,为世界高铁建设贡献中国方案;在庐山站顺利完成世界首例大型站改钢结构跨线首次顶推,一举创下站房改造工程跨线顶推施工中宽度、重量、面积、滑轨数量之最等四项世界纪录……当年在既有厦门北站点燃的星星之火,穿越艰难的探索期和提升期,终成灼灼之焰,燎原四方。

庐山站钢结构跨线首次顶推施工(中铁建设总承包公司 供图)

十五载春华秋实,十五载日新月异,变的是日益壮大的人才队伍、日益成熟的施工经验、日益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日益闪耀的高光荣誉;十五载奋楫笃行,十五载初心如磐,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铁军本色、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一丝不苟的工匠品格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铁道兵精神就是中铁建设的根和源,从厦门北站启程以来,中铁建设紧紧依靠这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品格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面向未来,中铁建设仍将依靠这种精神创造新的伟大业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